■撰文 王杭徽 殷 蓝
又是一年六月到,这是一个离别的月份,也是一个拼搏的月份,更是一个收获的月份。
钱塘江畔,当海宁市高级中学的莘莘学子们,在六月初信心满满走进考场那一刻,三年耕耘、三年付出、三年拼搏的硕果,就已在向他们招手。
2016年高考,一本上线389人,一本率达56.9%,一本率再创新高。胡琪同学以724分勇夺海宁市理科状元。蒋铃芳同学以692分获海宁市文科状元。在三位一体的名校提前招生中,海高也成绩不俗。目前,褚琳娴、金朴扬同学被复旦大学提前录取;许越、谢灵肯、沈逸伦同学被上海交通大学提前录取;胡琪、杨杰诚同学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前录取;陈寅、张淑婷、姚璘杰同学被浙江大学提前录取。据不完全统计,还有130多位同学通过各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,入围相应高校的三位一体招生。
海宁市高级中学“追求卓越,猛进如潮”的校训,在此刻,又再次以实力被诠释。“办学术特长类学校;成智慧专长型教师;育实践创新性人才”的办学目标,在此刻,又再次向前迈进了一大步。
“钱江大潮涌,高考新浪来。”新一轮的高考改革,即将引发学校课程重建、学生生涯规划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、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。如何设置课程?如何选择科目?如何走班教学?如何学业考试?如何综合评价?如何规划生涯?……一系列问题都将摆在学校校长、老师和学生的面前。
对此,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顾贯石认为,海高要从抓实课堂常规工作开始,在更高水平之上扎实走好每一步,同时,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,借高考改革东风继续实现弯道超车,勇做海宁教育品牌担当。
服务“一生一特”
顺势而为推进课程改革和选课走班
2014年,浙江和上海被定为高考改革试点省市,同年9月,同步发布了高考招生改革制度方案。浙江省试行的是“7选3”:语文、数学、外语必考,再从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技术中选择3个科目,参加高考成绩核算。
改革带来的一个最明显变化:中学教育开始实行走班教学,学生除了可以自主选择高考科目以外,还可以选择任课老师、课程。
在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,这被大家统称为“选科、选师和选课”。其实,借助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时机,海高从2012年就开始从校本选修课开始,让老师自己开发课程,创造性地建设校本学科课程群,学生通过选课的方式进行选择。这一举措,既锻炼了学校教师开发和组织课程的能力,也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到选课是怎么回事。
2014年,浙江新高考的改革试点,海高在已有基础上自主创建了专门用来选课的网络平台。在这个平台上,学生、老师、家长都可以在上面查询相关信息:老师可以在平台上面看到自己的课表、学生的信息,以及学生的选课、成绩等情况;而学生则是从填写自己基本资料开始,再到选科、选课、排课表等功能;家长则可以上去查询自己孩子的成绩。
从高二上学期开始,海高全面实行走班教学,学生上课分为行政班和教学班。语数外不走班,学生们留在行政班上课。而教学班的走班则分两次选科,高二上学期,四科(物理、化学、历史、地理)先进行学考的科目优先走班,高二下学期学考的科目(生物、思想政治、技术)再次进行选科。每一科目参加选考的学生又根据其实际水平被分为A、B两层班级。A、B层班级之间教学内容相同,但教学深度有差异。而对于学生考核,又制定了标准分评价体系,很好地解决了同一层次的学生、同一学科学生、同一年级学生等相关数据的比较。
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,海高认真筹划制定适应学业水平测试、高考选考科目教学的两类两级课程大纲,稳步推进必修课程走班教学,建构并逐步完善必修课走班教学的评价体系。目前,从必修到选修,海高已经建立了完善成熟的课程体系,并具有了科学高效的配套体系,积累了相当有推广价值的课改经验,为全国课改的顺利推进贡献了巨大的力量。
2015,海高共承办了4场全国新高考与走班教学现象观摩会,迎来了全国2000多名局长与高中校长,共议新高考与高中走班教学。去年,海高还接待了来自全国27个省、市、自治区的20多个教育考察团。海宁市高级中学以改革和创新,吸引了来自全国教育界的目光。
夯实“一生一档”
因势利导打造个性多元学生培养模式
“新高考的未来趋势就是强调不唯分数,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,实行多元化的录取方式。”在新高考背景下,海高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培养渠道,孕育而成“一生一特”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。同时,在“一生一特”的基础上开发出“一生一档”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定系统,以此加快学生素质提升。
针对优秀生云集的海高,学校首先以学科竞赛为抓手,努力引导学生从优秀走向卓越。目前,海高学科竞赛的项目除了主打的理科五大奥赛(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信息)之外,还有文科类竞赛6项(“语文报杯”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、嘉兴市语文阅读竞赛、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、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、全国中学生创新英语作文大赛、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),以及科技类竞赛1项(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)。
在2015年全国五大奥赛中,学校有1人获全国一等奖,11人获全国二等奖,29人获全国三等奖。其中,在全国信息学联赛中,许越同学荣获全国一等奖,另有一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;在全国数学联赛中,4人获全国二等奖,12人获省一等奖(即全国三等奖);在全国物理联赛中,2人获全国二等奖,13人获全国三等奖;在全国生物联赛中,4人获全国二等奖,4人获全国三等奖。海高参加全国“语文报杯”作文大赛、全国英语能力竞赛、全国机器人大赛等,也成绩优越、表现不俗。
海高有关负责人说,全国顶级的90所高校都有自主招生名额,每年光清华和北大就有近千人。同时,复旦、上海交大、中科大、浙大、南科大五所知名高校三位一体招生中在浙江省设的名额数,每校也有近百人。省内参加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也有近20所,名额数也是不容小觑的。而争取这些名额的关键在于各类竞赛的成绩。“高校招生的时候已经不光看学生的高考成绩,竞赛成绩、社会活动也都是重要依据。”
而除了学科竞赛,海高还通过举办赞山讲坛,每周二、四邀请来自各行业精英开设讲座,帮助学生们了解社会、明晰目标、增长见识。学校也斥资建造科技创新实验室,并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开发出一系列的科技产品,包括自助式音乐喷泉、遥控式洗衣机、新型教具箱等,目前获得国家专利两个。而学校的社团建设更是丰富多彩。学校现有紫薇文学社、英语俱乐部、航空航天社、播音社、辩论社、戏剧社、器乐社、合唱团、定向社、潮韵书画社等30个学生社团。这些社团就像学生为了职业的预演,通过在社团活动,特长成为学生在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上的优势。
优化“一生一导”
乘势而上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
“选科、选师和选课”是海高在新高考背景下,全面实施改革和创新的一个缩影。而这一改革和创新的其中一个关键点,就是不仅选科、选课,更关键的是还可以“选师”,即学生对教师拥有选择权。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,有没有学生选你,海高的教师面临着双重挑战。
尽管学生选择老师,对老师的心理确实是一种冲击。但事实上,不少教师发现,学生选择老师,比大家想象中的要理性。而走班也倒逼海高的教师去努力做好这几件事:专业能力提升;个人魅力提升;与学生沟通加强。
除了“选师”,海高还在实施“一生一特”“一生一档”之外,配套实施“一生一导”制度,也就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导师。从高一上学期开始,学校就开始准备,高一下学期走班之后,进行选择。这种选择是双向的,学生可以选导师,导师也可以选学生。选择之后,学校会进行微调。
导师每两周至少要与学生进行一次谈心,以此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、心理变化等,并在做了一定的了解之后,对于学生的学习、目标确定给出指导,帮助学生做规划。在特殊的时间点,如期终考试或学考选考前等,学校对导师还会有特别的要求。“因为有选师制度,导师制也就会倒逼老师去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生。我们从等鱼儿上钩到主动去抓鱼儿。”不少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。
借力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,海宁市高级中学以“选师”和“一生一导”为切入点,不断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和教育能力。目前,华东师范大学九个学科的教授,与海高的27名教师结成教育与指导对象,学校以点带面,整体教师教研能力得以提升。海高还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、杜成宪、王健等专家教授来学校开设讲座。华师大海宁专家顾问团成员全年多次来学校,除全校范围开设讲座的同时,还深入教育一线直接指导。
海高还借助七门选考学科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,一方面完善了学校完整课程体系。另一方面,在这一个过程中对教师学术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,要求教师们“跳出课堂看课程”,这个过程反过来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学术能力。学校还经常安排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出访各名校,开拓教师教学视野;学校邀请各学科专家、特级教师、省级教研员来学校讲座并指导,提升教师教学能力;学校把王国维、徐志摩、吴世昌、金庸、穆旦等地方名人的学术研究和纪念活动引进学校,激发教师科学精神;引进各学科高品位的学术交流活动,提升教师学术意识。
截至2015年底,海高在任全国优秀教师,省优秀教师、嘉兴市名教师及学科带头人、海宁市名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共36人。优质的教师队伍,为海高不断突破上升、取得优异成绩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擦亮“一校一品”
审时度势引领高中教育的“新常态”
风云嬗变,不变的是“猛进如潮”的精神。海宁,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,这也让社会各界对海宁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了更多的期待。在新课改、新高考的背景下,多元、创新已经成为海宁教育的新常态。
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,改革成为海宁教育新常态,创新成为海宁教育新标签。近年来,在华师大专家顾问团的指导帮助下,海高实现了由规模办学向质量办学的华丽转身。2014年,海高从全省99所申报学校中脱颖而出,以省五所样本校之一成功创建为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,特色化办学之路越走越宽、越走越远。而随着合作领域不断拓展,合作层次不断提升,海宁市高中教育事业也在海高教学改革示范引领下蒸蒸日上。
但在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顾贯石眼里,虽然目前海高以教育改革领军人的姿态被传媒广泛报道,得到了广大教育界人士以及海宁父老乡亲的广泛认可,但是改革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。而且,面对周边市县的优质生源分流、同城学校的竞争等,如何持续完善走班教学的模式,如何让教师和学生适应新的高考与新的课程,这都是海高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。
顾贯石说,为了让学生适应对课程与对专业的选择,我们坚持在办学过程中根据在“选择”中学会“选择”的思路,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涯发展类活动、资源与课程,既培养了学生的选择能力,更是锻炼了学生承担选择承担的能力。在增大学生课程选择权利的同时,也将学科老师的选择权利交给了学生,这对老师队伍的建设、评价和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。
“海高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,接下来,我们就是要审时度势,逐步将基于教学的学校管理,向基于课程的学校管理转型,并紧紧抓住高中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新高考的契机,把选课走班落到实处。致力于建设并引领全国高中教育的‘新常态’。”顾贯石信心十足地说。
□本版图片由海宁市高级中学提供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